完成纵向互联、横向互通、跨部门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形成业务流程一体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管决策智能化的工伤保险信息化应用格局。

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成支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工伤保险省级集中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网络项基层机构延伸,支持覆盖全省工伤保险相关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宏观决策等工作展开、提升业务联动服务能力,为全面实现工伤保险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人本化提供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

逐步推进并最终实现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电子化办理,工伤医疗费、工伤医疗费、工伤康复费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直接结算,伤残津贴和其他待遇通过社会保障卡领取,工伤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在省中心集中存储并统一管理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数据信息。建设全省集中基础信息库,形成基础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各业务系统基础信息统一入口,强化基础信息一体化管理,形成一致、准确的持卡人员、单位和组织机构基础信息的基本手段。

在省级数据中心集中部署基础信息管理、社会保障卡管理、属地业务经办、异地业务经办、业务与资金监管、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决策支持、内部管理等应用系统,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下属经办机构,以及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服务机构的经办、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省、市、县各级的管理、监控、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省、市三级的监测、分析、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借助多渠道、多层次的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便捷、高效、一致、安全的公共服务。通过省级的业务协同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向上与人社部相关信息系统、横向与外部关联部门以及内部各级经办机构应用系统、向下与地市业务系统以及外联部门信息系统的业务联动和数据交换。

优势特性

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手段。

全面覆盖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再次鉴定、工伤保险缴费和待遇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监管业务全面覆盖,打通内部业务壁垒,实现工伤保险相关业务全面联动,互为支撑,对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对外改善社会公众服务体验。

打通服务渠道,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通过引入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应用服务、一体机自助服务和在线统一付费平台,实现工伤保险服务对象少跑腿,最多跑一次。

为工伤保险业务办理、公关服务、监管决策实现高效规范、公平透明、监管有力、决策科学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与其他工伤保险相关的各类数据源对接,实现工伤保险大数据智能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工伤保险基金异常支付情况及背后的根源,并进行针对性改进。

典型案例

吉林省工伤保险系统是省级工伤统筹升级集中单险种系统建设模式,人社、医保分离后,与现有医保系统进行拆分,并与社保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征收业务、待遇管理业务的正常经办;将工伤医疗结算与医保定点结算系统进行拆分,部署实施工伤医疗定点结算系统并进行服务切换和启用。

该项目建设包括了覆盖工伤业务经办办理、定点医院结算、医疗服务监控、监管监控、公共服务和外部交互接口等业务经办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大集成,通过与银行、邮政对接实现工伤社会化发放式管理,与工伤协议医院通过医保接口实现了医疗费用信息、药品及诊疗项目信息的审核与医疗费用联网结算,同时建立了工伤就业监控系统,监控工伤人员就医结算数据,根据预设规则,推送疑点信息,帮助经办机构监管。

该项目遵循人社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技术架构和数据标准,按照“平台+标准+应用”的设计理念,主要功能包括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网上申报、待遇支付、联网结算、费率测算与数据分析及相关接口等功能。

工伤保险网上申报与政务服务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网上与窗口、业务与财务、业务与档案的一体化操作,以“一次性办结”为整体思路,结合CA电子签章、网上审核功能、网上送达功能,极大的方便企业和职工查询、办理业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与财务系统、社银平台对接,杜绝人工传递纸质文件,确保全省工伤保险待遇发放及时、准确。

工伤医疗费联网管理及辅助审核,与协议医疗机构对接,对全省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实行联网管理,对相关医疗费用做到实时监控及联网结算,建设协议医疗机构联网管理及考核制度及辅助审核功能模块。

费率测算及数据分析,通过准确掌握现有基金整体运行情况,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对工伤保险数据的精准分析,最终确定适应湖北省产业结构、符合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工伤保险费率标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工伤保险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从工伤保险业务海量数据中筛查出可能的数据隐患,为管理部门提供快速、易用、精准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保障。

联系我们

欢迎致电4006556789,或通过在线方式与我们联系

close

关闭